Libraries

ELF 共享庫 - PLT 的動機

  • April 17, 2016

可以使用自修改程式碼來加速動態連結庫中的函式呼叫嗎?

據我了解,ELF 共享庫使用一種間接跳轉表(過程連結表,或 PLT)來實現庫函式的惰性綁定。目的似乎是避免不得不修改程式碼段中的表,同時仍然在第一次呼叫時啟用函式位置的延遲解析。

在載入時動態創建該表的程式碼,或者甚至在第一次函式呼叫時動態創建程式碼不是更快嗎?

是否盡可能地在程序之間共享程式碼段(動態表將是程序私有的)?是出於安全原因嗎(可寫程式碼不應該是可執行的——但 JIT 一直都在這樣做,並且載入程序可以在實際啟動程序之前添加和刪除寫權限)?

或者它是這些的組合,並且每個函式呼叫的小性能增益只是不值得付出努力?

我想我們正在談論 x86 架構。

我所知道的大多數基於 UNIX 的作業系統(不僅如此)都在使用self-Modifying Code in protected mode ,因為程式碼段始終是只讀的。載入器無法控制它-它是由核心的記憶體管理子系統處理的。

但是,即使您可以如您所說“在載入時為該表創建程式碼”,它也會違背共享庫的全部目的。這樣,每個程序都會在其地址空間中擁有庫函式的“私有”副本,從而有效地增加其記憶體佔用——創建共享庫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。

您描述的整個過程非常複雜,並且比現在使用的 PLT 方法花費更多的處理週期,並且可能會引入更多、新的和有趣的安全問題。

引用自:https://unix.stackexchange.com/questions/558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