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ynchronization
您應該同步的哲學是否有道理?同步;同步;同步?
當我於 2000 年在 Cisco Systems 工作時第一次接觸 Linux 時,我被教導了該
sync
命令的優點,用於將緩衝區刷新到磁碟以防止文件系統損壞/數據失去。不僅那裡的同事告訴我,大學裡的朋友也告訴我總是跑sync
“幾次”或“一堆”次,也就是說,可能 5 到 10 次,而不是一次。從那以後我一直保持這個習慣,但是,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嗎?有沒有其他人聽說過這個?最重要的是,誰能提供很好的理由/經驗證據來支持/反對您需要
sync
多次執行才能使其有效的想法?
我聽到(對不起,我忘記在哪裡)鍵入
sync
命令三遍(如:S
Y
N
C
Return
,等待提示,重複,重複)。我還讀到,起源是一個特定的系統,即使在它告訴作業系統一切都很好之後,磁碟也需要幾秒鐘才能完成刷新其緩衝區。再輸入兩次命令給了磁碟足夠的時間來穩定。似乎這些年,目的被遺忘了,建議被縮寫為sync; sync; sync
which would not have the期望的效果(由於磁碟報告“全部清除”,第二次和第三次同步會立即完成並提示會回來太早)。我從未聽說過有多個
sync
操作有任何用途的系統,而且我非常懷疑是否存在。我認為這是一個都市傳說。另一方面,我發現很有可能會有一些系統在同步後和關機前等待幾秒鐘。Google搜尋導致一些獨立的同時分析,例如同步傳奇。另請參閱在關閉 linux 之前是否仍需要執行 sync(8)?.